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美景寻踪 > 华东景点>正文

赣州,全面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时间:2018-11-29 17:50:48    来源:新讯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瑞金市的小学生在沙洲坝饮水思源读红井。
  李传材摄

  机关干部在“一苏大”会堂现场教学。
  李传材摄

  素有“红色故都”美誉的江西赣州,是原,苏区的核心区域,万里长征从这里起步,共和国从这里走来,苏区精神从这里诞生。赣南大地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保存和,了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

  紧抓赣南等原,苏区振兴发展的机遇,赣州全面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从整体规划连片保护,到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再到与特色小镇建设的联动推进,赣州积累了不少经验做法。

  保护要先行

  “十月里来秋风凉,,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新田古陂打胜仗。”陆定一诗中提到的新田之仗,是,红军长征路上第一仗,信丰县新田镇百石村就是此仗所在地。

  在百石村穿行,红色印记依然鲜明:草木葱茏的围栋山下,蜿蜒着长征途中最长、最完整的战壕;林立的农家新楼间,几排曾为红军营房的老房子保存完好,红军用过的物品被村民当作传家宝保护起来。

  赣州红色家底深厚,拥有革命遗址1080处、馆藏文物45366件。今年7月,国家出台《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而在赣州,这一工作已经率先迈出。2012年至2017年,赣南苏区革命遗址群修缮利用等多项工程获国家文物局立项,争取补助资金近4亿元,保护维修项目240个,所涉项目和资金均创历史新高。

  事实上,由于革命遗址点多面广、地方财力有限,很长一段时间,赣州革命文物保护的,是各级文保单位。南方气候潮湿、遗址又多为土木结构,使得不少遗址损毁严重,有的甚至面临消失的危机。

  2012年,赣南等原,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抢抓这一机遇,赣州对全市革命旧址旧居深入摸查,遴选出353处具有保护利用价值,又便于呈现、集中连片的革命旧居旧址,及时参与编制完成具有全国首创意义的《赣南等原,苏区革命遗址保护规划》(2014—2016年)。

  这个规划为赣州革命文物保护提供了总体原则、路径措施等方面的指导,也给予了经费上的支持。全市各地的大批革命文物得到抢救性保护,重要文物险情基本排除。

  于都,全县357个村普查、挖掘红色标语1000多条,采取就地保护和揭取保存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进行登记、挂牌保护。

  瑞金,认护文物在全社会蔚成风气,全国首倡的“认护文物”和“寻根问祖”活动,既提高了保护共识,又开辟了保护资金筹措新路。

  本着修旧如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赣南等原,苏区革命遗址保护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经受住了几场特大暴雨的袭击和严重洪灾的考验。这些工程被国家文物局作为样板工程进行推介。目前,赣州正着手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规范革命遗址保护,并明确了五大红色文物资源片区,有序展开资源调查、项目申报等工作。

  文化是灵魂

  9月中旬,全国人大机关2018年新录用工作人员初任培训班在瑞金干部学院举办。“二苏大”前重温入党誓词、红井边上饮水思源、信念树下听红军故事……学员们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瑞金干部学院平均每周有近600名全国各地学员前来培训。学院坐落于中共,政治局、,军委、中直工委、统战部等旧址群中,选址的初衷就是要充分利用好革命文物资源,提升教学实效。

  面对存量丰富的革命文物,赣州不仅着眼于简单的保护,还将其看作独特的文化资源来对待,着力发挥其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革命遗址为依托,赣州建立了105个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通过深挖文化内涵、提升布展水平,这些基地成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培育时代新人的生动课堂。在红色文化熏陶中成长的赣南儿女,文化自觉和党性意识不断强化。

  “当年陈毅同志就住在阁楼上面,我们住楼下。敌人来搜查,母亲就想办法给他报信……”大余县池江镇陈毅同志旧居内,83岁的老党员刘士华颤巍巍地比划着,把红色往事讲给前来参观的游客听。因母亲临终前的一句交代,刘士华退休后23年如一日地清扫、守护着旧居,义务讲解红色故事。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干部、村民、志愿者加入他的行列。

  以革命遗址为背景、革命历史人文和事件为题材,赣州精心推出一批富有苏区特色的文化精品,通过书籍、舞台、荧屏及文化活动对外推介。取材真实苏区故事的红色电影《八子参军》目前正在市内采景,年底前将正式开拍。

  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10月7日,来自北京、河北、江西等地的名家采风学习团齐聚兴国县官田,兵工厂旧址群,在此建立6个创作研究基地,并举办“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基因传承”论坛。

  “从最初只有一把斧头、一把铁锤的修械小组,发展成为我党第一家大型综合性兵工厂,其发展历程蕴含着丰厚的红色文化积淀,是一座供学者、作家、艺术家研究和创作挖掘的宝藏。”国家一级作家孙晶岩说,她要把对红军的敬佩、对老区人民的热爱,对革命文物的感受用笔写出来,把“红色故都”的荣光展现、传播出去。

  描绘新画卷

  “现在镇里成了‘中国特色小镇’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我就拿自家做的番薯干、南瓜饼等土特产赚点外快。”在宁都县小布镇大土楼村,望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张氏宗祠”的主人张怀德脸上挂满笑容。

  小布镇是,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当时就驻扎在“张氏宗祠”内。政府对小布革命旧址群进行整体修缮保护,整合红、绿、古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张怀德和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即将脱贫摘帽。

  小布是赣州众多红色村庄的一个代表,其发展印证了赣州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方法论”——始终坚持与旅游景点建设、古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相结合,持续改善民生,推动乡村振兴。

  由于革命文物大多分布在乡村,为进一步发挥其作用,包括赣州在内的江西各地整合交通、水利、农业、扶贫等专项资金,打包用于文物保护所在村庄的综合改造,统筹推进水、电、路、文化、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革命遗址维修过程中因地制宜开辟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家书屋、群众文化活动室、农村留守儿童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

  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去年,信丰县大阿镇明星村在村部门口建起了休闲广场,同时对原有红色文化馆进行升级,将开国少将李长暐、彭寿生使用过的手枪套、煤油灯、铁叉等革命文物集中在馆内展示,设立了老年人活动室和阅览室。

  “以前农闲时只能在自家院里活动,现在大家都爱往广场和文化馆跑。”烈士后代李民星告诉记者,村里人都为家乡的红色历史感到光荣,大伙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亲切,精气神更足了,村里也更加干净整洁。

  紧邻兴国县的东固革命根据地旧址,如今位于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境内,有“革命烈士纪念塔”、第二次反“围剿”陈列馆、毛泽东、朱德旧居、“公略亭”等14处革命纪念地,层峦叠嶂,生态良好,畲族民俗和客家民俗相互交融,乡党委书记施云介绍,利用五县交界的区位优势,近年来,东固畲族乡改善了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新建了游客中心、游步道、停车场、旅游公厕、文化墙等;开展了“二月二”庙会、“东固夏令营”、“畲族祈福祭祖露营篝火晚会”等系列特色活动,积极开展红色旅游和研学之旅,北京、上海、新疆等地游客纷纷前来参观,全年接待游客超过8万人次,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畲乡村庄发展了,群众得实惠,支持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他们纷纷摒弃“等靠要”思想,主动让出遗址私人产权、自发筹工筹劳、返乡开办农家乐,一幅乡风民风美、人居环境美、文化生活美的幸福画卷正在绘就。

  如今,仅赣州就有341处革命旧居旧址被开辟为红色旅游景点,成为全国十二大,红色旅游区之一。红色经典体验之旅、共和国摇篮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将众多革命遗址串珠成链,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体验。以革命文物为创意元素,赣州大力推动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一批原创产品走向市场。

  (张惠婷参与采写)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