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中小学教育 > 中小学>正文

中国儿童的身体素质与环境适应力远输日本

时间:2015-06-01 13:13:12    来源:新讯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在唐炎看来,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中国有4亿青少年,如果50%的孩子能有体育锻炼的习惯,那将是多大的体育后备军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吕爽/北京 上海报道

  从对乒乓球一无所知到体会出小小银球里的“大学问”,再到初步掌握如何提高攻球的杀伤力,如何打出左旋、右旋、下旋球等,上海市朱家角中学学生唐勇用了近两个学期的时间。

  这个曾经只埋头读书的“宅男”,现在成了乒乓室里的常客。唐勇只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变化始于上海在17所高中7500多名学生中试点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

  2012年是11月到2014年7月,上海开始推行体育专项化改革的尝试。体育课打破了按照自然班划分的上课模式。

  参加2015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姚明把上海经验写进了他的提案。

  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全面体育素养的养成,已经走在急需拐弯的路口。

  差在体能

  中国孩子长高的速度并不比其他国家慢。

  “拿2010年的一些数据来讲,中日男孩子、女孩子身高几乎差异不大。有差距的是身体素质水平,比如爆发力、耐力、协调性等等,也就是对身体的使用上,我们跟日本的孩子差很远,还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输的是体能。”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专业博士夏冰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近年来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中国学生体质总体状况依然令人担忧。

  其中,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则继续下滑。

  “虽然中国青少年形态指标是不断提高的,但是心肺功能没有明显的提升,这是最让我们揪心的。体质下降我们要分开来看,不能用体质下降来遮蔽关键的问题。”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教授唐炎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体质下降非中国独有

  2014年12月公布的《 2013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公告》显示,除50米跑优良率、及格率和一分钟仰卧起坐的及格率外,其余各素质项目的优良率、及格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曾通过民意中国网对3144人进行 “阳光体育公众调查”,结果显示,87.0%的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但是,当锻炼时间和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时,65.5%的家长仍希望孩子以学习优先。

  学生体质差,体质下降,宏观层面来讲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海燕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2013年底到美国考察时得到的资料显示,美国青少年体质问题也很值得担忧,比如青少年的肥胖。”

  黄海燕介绍,2001年全美没有一个州的肥胖率低于20%,36个州超过25%,12个州的儿童肥胖率达到了30%。预计2030年全美国儿童肥胖率达到30%。“至少从这个指标来看,美国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比中国还要严重。日本也曾经历过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每个国家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营养过剩,运动不足。”

  “日本和美国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时候,也曾经面临过我们现在的问题。他们的经验是把体育法制化。2014年9月,北京教委出了一个文件,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试项目变化了,如果一个孩子的体育成绩不能达到优秀的话,是没有办法参评一些奖项的。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信号。”夏冰月说。

  体育课无力独扛大旗

  在国家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2014年6-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果》中,部分针对6至19岁儿童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喜欢参加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比例均超过90%。“好玩”是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为了“学习”“体育技能”。在不喜欢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儿童青少年中,“怕苦、怕累、怕热、怕冷”等原因位居首位。

  小学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和习惯。而初中以上的阶段就是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发展特长。

  “但是我们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体育课都很有兴趣,但是上了初中高中后就淡化了,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什么都要学,老师也什么都要教,每个项目就学一点,无法培养兴趣。”唐炎说。

  唐炎算了一笔账:从小学开始上体育课,一直要上到大二,也就是说,要上14年的体育课。按,要求,每周2节课,一学期18周,一年也就72学时。14年积累下来,一个本科毕业的学生要上1008课时的体育课。“但是不少孩子不仅没有掌握一项体育技能,更不用说什么锻炼习惯的养成,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需要改变。”唐炎说。

  据2014年教育部,规定,全国小学3至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高中每周两节提高到3节,并要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

  “阳光体育运动搞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还是没有走出教室去户外运动?因为政策虽好,但是实践起来会走样。”唐炎说。“升学的压力始终高悬在学校教育头上。”

  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学生的《标准》测试工作,并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只有达到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才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新标准中,需要学生达标的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类中的身高、体重,身体机能类中的肺活量,以及身体素质类中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共性指标。

  “把增强学生体质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完全对等起来是值得反思的。一听到学生体质下降就觉得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没有做好,其实不是这样的,学校体育教育有一定责任,但不全是。”唐炎说。

  除了体育教育,营养摄入和周围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素质。“单靠体育教育一项,无法扛起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大旗。”唐炎说。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

  国家体质监测中心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中,达到“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标准的占比81.7%,而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中仅为28.6%。

  这说明,中国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和应用,绝大部分仍依赖于学校的体育课。

  “我带过这么多私教会员中,仅有3个是在读高中的学生,这是个多么可悲的数字。这3个学生的家长对健身意识还是非常不错的。”从事健身行业五年的贺威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应该有更多人从青少年时代就关注健身。

  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锻炼时,主要锻炼场所是公共体育场(馆)、社区健身广场,接受指导的比例较低,锻炼项目以跑步、游戏、跳绳、踢毽、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柔力球等为主。在课余时间,对于体育项目的深入学习和培养偏少。

  “智力培育的机构太多了,专门提高身体素质的却很少。”夏冰月说。

  从北京体育大学博士毕业后不久,夏冰月和朋友合作开设了“体育课外班”,专门提高3~13岁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夏冰月说,“我们更希望通过对家长的讲座和培训,把一些正确的运动理念介绍给家长,让家长们意识到孩子的健康需要管理。,希望让大家能明白,体育其实是对身体的教育。”

  在唐炎看来,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中国有四亿青少年,如果50%的孩子能有体育锻炼的习惯,那将是多大的体育后备军啊!”唐炎说。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