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时评>正文

付小平:人格教育的四个方面

时间:2015-12-17 12:00:16    来源:新讯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文/付小平

  近年来,类似这样的事件屡见报端,而主角往往都是大学生,甚至还是名校高材生。这足以引起所有人的警醒,尤其是为人父母。这些事件,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分析和总结。但每一次事件的发生,多少都能在教育上找到“病因”。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教育,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也非常高。曾几何时,我们却把祖宗的传统美德抛至九霄云外。无论哪类恶性事件,最终都能归咎于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缺失和错位。虽然我们现行的道德教育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但是又有多少内容是真正基于人性的要求,真正超越国界的限制呢?

  相反,正是由于太多的道德说教和形式主义,正常的人性反而可能被压抑和扭曲。而人性更不能被道德绑架,否则道德的根基也不会稳固。

  真正的道德教育,既应该是符合人性的,也应该是超越国界的。普世的道德观念,才会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才会成就合格的现代公民。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人格培养,才是教育的根。

  当然,教育需要反思,但更需要具体行动。愤怒、谴责、全民声讨都只能管一时,长久之计在于有力的行动,包括具体的立法、有效的举措,家庭和学校真正重视培养孩子的人格等。否则,这些伤心的事情很快就成为过眼云烟,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悲剧就会重演。

  首先,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爱心

  爱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石,互相关爱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文化最重要的传承。作为整个社会的一分子,我们理应让孩子学会爱,爱他人、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国家、爱世界等,但是所有这些爱,都必须建立在每个人爱自己的基础上。

  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也很难学会爱惜别人。只有认为自己是值得别人爱的,自己是值得珍惜的,孩子才会进一步去真正地爱别人。而爱自己的首要一点,就是对自己的正常需求,不压抑、不掩饰、不扭曲。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流行这样一句话:“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认为反过来说,效果也许会更好。当自我的正常需求得到满足,经常获得别人的帮助后,“我”就会有更大的动力为别人服务、去帮助更多的人。

  美国有部电影叫“把爱传出去”,讲述了一个小孩传递爱的故事。片中的人们从起初的猜疑、嘲讽到逐渐地表示认同,大家惊讶地发现自己在付出爱心的同时,也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所有人都愿意把爱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每个人真心实意地帮助更多的陌生人。

  真、善、美的基石是爱,如果一个人能懂得爱,能感受爱,能给予别人爱,那么这个人就容易成为一个心正、品端的公民。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要把爱的种子播种在他们柔软的心灵,呵护这颗种子发芽,并让这颗爱的种子能茁壮成长。

  转播到腾讯微博

付小平:人格教育的四个方面

  其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则耸人听闻的新闻,上海目前在年轻人当中出现了一群被命名为蚕宝宝的人,他们不愿外出工作,靠啃老过活。本来应该是年富力强,该成为家里顶梁柱的时候,这些年轻人选择了逃避,习惯了在父母的保护伞下度日。

  现如今,缺乏责任心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痛心疾首的事件?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把责任挂在嘴上、却不愿扛在肩上?我们可以推脱这是体制使然,也可以推脱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甚至还可以推脱到整个民族的劣根性上。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培养公民责任心方面严重失职。

  目前的学校教育迫于应试的压力,短期内不可能会有大的改观,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方面,我们不要寄予太大期望。但作为家长,我们却可以把责任心从小根植在孩子的内心,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敢于担当的人。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其实毋需大张旗鼓,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正如林森浩在临刑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从小就应该告诉孩子,让他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再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善心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究竟是该坚持真善美还是假恶丑,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在这个大方向上应该都是没有分歧的。我也一直坚信,真善美终将永恒,假恶丑只是暂时。

  但是,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纠结的时候,总会找到退却的理由。社会上对善也有误导, 比如“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已经成为我们弃善从恶的,借口。很多社会现象也在不断强化这样一个价值取向,我们应该虚伪、狡诈、凶恶一点,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才能不受别人欺负。

  家长往往也教育孩子要对别人狠一点,不然要吃亏,有机会和资源就要拼命争抢,遇事能躲则躲、以免承担责任。所以,才会出现“老人摔跤,没人敢扶”的社会怪象。

  诚然,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和阅历。但不能因此就放弃对孩子向善的教育,忽视对孩子善心的培养。孩子的世界其实是很纯粹的,我们需要在孩子的童年时代为孩子种下向善的种子,等到孩子成人之后,最起码不会无端作恶,遇到恶的时候也会运用善的力量去化解。

  我们要鼓励孩子多做善事。善良不能挂在嘴边,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从小就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把自己的礼物送给别的小朋友、把自己穿过的衣物捐给贫困家庭,让孩子通过一些身边的小事体会做善事的成就感。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观是习得的,而且道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儿童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发展。道德发展始于童年,并且一直持续到成年。随着自我控制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增长,道德观在青少年时期变得明确起来。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们终有,,必然要走出家庭、走向学校、融入社会。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应当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其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开始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这个阶段,父母可以跟孩子讨论更多日常生活中的话题,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引发孩子的独立思考,还可以利用一些话题来拓展孩子的思维。

  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同龄孩子之间的互相探讨,让他们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判断。当孩子们互相讨论时,难免出现针锋相对、甚至面红耳赤的场景,无论他们的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合理,大人都不要轻易干涉他们之间的事情。讨论结束以后,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大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不要强行让孩子接受大人的观点。即使他们对某件事情有些不正确或不合理的见解,我们也只能尽量引导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凭借大人的权威,用自己的观念取代孩子的观念。

来源:腾讯教育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