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健康资讯>正文

医护到家携手一号护工,助推中国养老新格局

时间:2020-01-15 13:00:57    来源:新讯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我国于 1999 年进入老龄社会,目前属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预计到 2025 年老年人口将超 4 亿,我国将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在饮食健康、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文化等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将成为全球老年产业市场潜力,的国家。

  这一代独生子女面临了太大的压力!一对夫妻要平均抚养 4 名以上的老人和至少 1 名以上孩子,导致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如此严重的家庭经济负担,年轻夫妻几乎全部外出打拼,空巢老人逐渐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选择保姆,有的则选择去了养老院。

  随着“空巢老人”“未富先老”等现象的出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协同和共生等特性,使得人们在面对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时,自然而然的转向了现代信息技术,“智慧养老”应运而生。

  所谓“智慧养老”,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的物联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智慧养老能够帮助养老机构、社区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并使得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成为可能。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据介绍,当前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超过1200万。截至2018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近2.5亿,占人口总数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亿,占总人口数量的11.9%。

  战略合作协议

  在此严峻趋势带动下,1月8日,医护到家与一号护工在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医护到家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王雨飞、一号护工,运营官吴东双出席签约仪式。此次签约,双方就医护到家与一号护工线上线下相结合,共同推动中国养老事业发展,利用各自品牌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携手打造 “互联网+专业养老”服务生态圈的合作模式达成共识。双方认为,提高中国老年人养老的生活品质,为中国式养老行业带来新的局面是当下,。

  医护到家作为居家护理行业,品牌,平台注册执业护士总量近6万名,护士上门服务覆盖330+城市,医院陪诊业务遍布全国5000多家医院。近四年的发展医护到家见证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诞生与发展,从无到有,从蹒跚走路到稳步前行的全过程。正因为有着专业的护士团队,强大的用户群体,严谨的管理模式,才造就了医护到家今日的飞速发展。

  一号护工则在居家(医院)专业照护服务上尤为重要。公司以“互联网+服务”业务模式,聚焦慢病人群、 失能失智、术后康复、空巢独居等人群,为用户提供专业照护服务,经过4年多的发展,目前已经覆盖北京、上海、常州、太原等 多个城市,已为10万+居家用户提供过服务,来自医院的订单用户也超过530+家。一号护工,秉承着提供用心、细心、贴心的健康护理服务给每一位用户放心、省心、开心的健康护理体验。

  目前,我国的智慧养老也得到了政府和各界人士的积极推动,已有很多优质的智慧养老项目得到实施。

  前不久,受组委会邀约,医护到家参加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主办的2019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大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等三部委领导,就积极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

  王志军在讲话中指出,智慧健康养老是民生事业,也是朝阳产业。他强调,要加强政策协同和工作联动,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要加大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力度,探索开展智慧养老院建设,同时要加强智慧健康养老市场培育和行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高晓兵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出的新部署,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协同发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养老服务中的重要动力和技术支撑作用。要坚持以老年人为,、坚持创新引领、坚持标准支撑、坚持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工作,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下一步,医护到家与一号护工将通过“医养结合”的服务理念,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针对解决父母养老和日常生活保障情况及国内老年保姆保障体系不健全现状,对从事医养结合的医护人员队伍和服务老年人的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健全养老产业,形成有效的医养生态闭环。共同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体系的蓬勃发展。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