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婚嫁频道 > 婚庆服务 > 婚礼策划>正文

整容的人都有自杀倾向?自杀率是正常人45倍

时间:2013-09-09 18:34:30    来源:新讯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外貌不差,却反反复复整容?在旁人眼里,他们长得不差;在自己眼里,他们觉得身材、脸蛋都是“变形”的。原来,这些人患有一种名为“躯 体变形障碍”的精神疾病,其特点就是对自己的形象进行疯狂的妖魔化,其自杀风险可能是正常人的45倍。因此,当你怀疑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可能有躯体变形障碍 时,应尽快寻求专业的诊治。

  名词解释:

  何为“躯体变形障碍”?

  躯体变形障碍并非变形金刚,变不成汽车、飞机,而是一种精神疾病。患者过度关注自己躯体形象上的“缺陷”,觉得镜子中的自己十分丑陋,引发巨大心理压力,出现抑郁和焦虑。然而所谓“缺陷”其实并不严重,甚至只是想象的产物,有的患者外貌甚至还挺漂亮。

  病例

  爱美女生减肥变成“皮包骨”

  广州一名初三女生有一次在同学聚会上听到别人说“你胖了”,就很往心里去,回家之后照镜子,越看越觉得自己很胖,就开始节食减肥,对主食、肉类等严格限 制。尽管家人跟她说“你胖瘦适中”,但她根本不信,坚持节食10个月,后来什么都不想吃,节食变成了绝食,搞得自己像“皮包骨”——皮下脂肪消失,肌肉萎 缩,关节突出,消瘦程度相当于晚期癌症患者的“恶液质”。原来,她在疯狂减肥后已经控制不住自己,饥饿感彻底消失,一接触食物就想吐。,她被家人送到暨 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明确为“躯体变形障碍”引发的“神经性厌食症”。经过3个月的心理加药物治疗后,她的体重才恢复到接近正常。

  表现

  最不顺眼的是皮肤

  尽管别人不认为难看,但躯体变形障碍患者们就是把自己看“变形”了。如果因身体的确存在明显缺陷而产生了困扰,就不符合躯体变形障碍——人类判断相貌和身材时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在审美上喜欢对称、符合人群平均比例的外貌。

  英国布朗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凯瑟琳·菲利普斯调查了500名患者后发现,最常见的“变形”部位依次是皮肤(占73%)、头发(占56%)、鼻子(占37%)、肚腩(占22%)等。其中,患者对自己皮肤上的青春痘最为介怀。

  有的患者反复照镜子或者看门窗上的光滑反射面,有的人则避开一切镜子,连自己的照片也不敢看。为了改善“变形”的外表,很多人不仅经常化妆,还去做整形 手术,但整完之后总是对效果不满意,就反复整下去。更有甚者自己给自己做抽脂等整形操作,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主任王 德民称,整形上瘾的患者整得最多的是鼻子、眼睛和嘴巴。

  这些患者长期感到自卑和羞耻,害怕被人取笑,就用帽子和宽大的衣服把身体裹得严 严实实,或者穿戴奢华的服饰和首饰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他们不敢和别人打交道,影响了工作和感情生活,内心强烈的不安全感让他们变得孤僻,行为上鬼鬼祟 祟。极端者整天宅在家里,成了一个隐士。也有的患者在生活上严重依赖配偶、朋友或家人,但会无缘无故对人发飙。

  据《美国家庭医生》杂志报道,躯体变形障碍患者有自杀想法的比例高达80%。2006年美国有调查发现,这类患者发生自杀死亡的机会是普通人的45倍,远高于抑郁症。做过整容手术的人自杀率高于普通人,有学者就怀疑其中有不少人有躯体变形障碍,但未诊断出来。

  病因

  自我形象

  出现分裂

  过去人们以为,女性才会有躯体变形障碍,但调查发现男女患此病的风险大致相当。德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此病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2%,此外还有更多的人有比较轻的“变形”症状。

  不同的患者可以有不同的病因。有的是在精神或身体上受过虐待,包括情感遭到父母忽视。目前研究认为这种疾病可能与强迫症、贪食症、社交恐惧、神经性厌食 症等有关。王德民认为,严重的躯体变形障碍患者看到自己和别人身体的大小、长短变得古怪,五官发生扭曲,可能是酒精中毒、精神分裂或者癫痫引起的。

  患者多在青少年阶段起病。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开始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对自己的看法分裂为“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如果受到媒体宣扬的审 美观影响,父母又过分强调外貌,一些人就可能被诱发出病来。研究发现,内向、敏感、害羞、神经质、,主义等人格类型者容易出现躯体变形障碍。王德民称, 患者的性格多有缺陷,往往比较古板,以自我为中心,处处爱表现自己。

  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可治愈

  躯体 变形障碍的患者一般不会主动求助或者就诊,就算承认自己的心理有问题,也觉得是“缺陷”造成的,而整容是“,出路”。很多人整来整去都不满意,,才不 得不接受治疗。王德民认为,一味回避这个问题是没有用的,建议患者到精神专科进行心理评估,包括做一些量表检查,以明确诊断。

  躯体变形障碍可以进行心理治疗。据美国《咨询与临床心理学杂志》报道,认知行为疗法的有效率达到七八成,大多能做到长期不复发。患者也可进行自我肯定,让自己明白到所谓“缺陷”并不是问题,就有可能克服这个障碍,但是这种努力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在药物治疗上,王德民介绍说,一些抗抑郁药、抗焦虑和抗强迫的药物也有一定疗效。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